liángzhī

良知


拼音liáng zhī
注音ㄌ一ㄤˊ ㄓ
词性名词


良知

词语解释

良知[ liáng zhī ]

⒈  天赋的道德观念。

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尽学》

conscience;

⒉  好友;知己。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谢灵运《游南亭》

good friend; 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ntuitiveknowledge;

引证解释

⒈  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⒉  用以指知识。

周恩来 《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

⒊  好友;知己。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唐 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国语辞典

良知[ liáng zhī ]

⒈  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

《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⒉  知交好友。

《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唯良知。」

英语innate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conscience, bosom friend

德语Anstand (S)​

法语sens inné du bien et du mal, conscience, ami intime

分字解释


※ "良知"的意思解释、良知是什么意思由笔顺大全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人一旦利欲薰心,道德良知被蒙蔽,就会渐渐变得恬不知耻,失去人格。

2.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3.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散漫;他应当听从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尼采

4.这就决定了面对社会的不平之事,律师应有拍案而起,仗义执言,慷慨陈辞的豪气和激情,没有这样的激情,我们的执业活动就会失去良知和正义的动力。

5.看了下面的报道,有良知的你一定会感同身受。

6.作家的艺术良知就是首先要忠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不能在自己臆想的彩云之上对生活胡涂乱抹。

7.诵读经典,泛舟书海;修身律己,培养德才。诚信不能流失,纯朴不能更改;道德不能滑坡,文明不能断代;良知不能泯灭,精神不能缺钙!

8.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9.一句话说,故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一切跟随你的良知,一切遵从大方之理,做你该做的事,可能一些美妙的不留意间便瓜熟蒂落了,况且这么取得的美妙反而无旦安定.

10., 萧逸认为,现在很多武侠小说中的武侠精神和倡导人们行侠仗义的精髓早已荡然无存,作家在自娱娱人的同时,还要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要寓教于乐。